城市文明:一種新的發展戰略——《城市文明論》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專家觀點綜述
編者按:《城市文明論》一書由吳定海等著,商務印書館出版。近日,《城市文明論》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深圳市社科院舉行。此次會議由商務印書館、深圳市社會科學院主辦,會議以“城市文明:一種新的發展戰略”為主題,參會專家以《城市文明論》一書所探討的城市文明問題為主線,圍繞人類文明新形態、城市發展戰略與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典范建設等話題,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深入研討,對城市文明研究的路徑選擇和發展趨勢提出見解和建議。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城市文明論》主要作者吳定海介紹,《城市文明論》探討了早期“文明”觀念的形成及其歷史演進過程,考察了現代關于“文明”的概念及其各種內涵定義,從而形成一個觀點:文明作為一個觀念范疇,必定有其現實對應物,文明的形態多樣性、發展的階段性、表現形式的復雜性以及廣泛的時間性,決定了目前學術界對文明概念的解釋和討論紛繁復雜、莫衷一是,但是文明的本質是確定的。在此基礎上,該著重新把“文明”定義為“人類的某種生產方式及與其相適應的生活方式”。當今世界,人類社會已經以銳不可擋的態勢步入城市時代,如何面對撲面而來的城市時代?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城市發展觀?如何才能讓城市真正成為億萬市民新的“理想家園”,讓城市文明社會真正成為人類美好生活的現實?這是擺在理論研究者和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嚴肅的必答題。深圳,堪稱中國高速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最生動最精彩的樣板,而在新的偉大時代,中央賦予深圳新的使命任務,城市文明典范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深圳自身也提出要建設成為“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最佳城市代言”的宏偉發展目標。在此背景下研究討論現代城市文明話題,既是一個緊迫的任務,又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城市文明論》書影
《城市文明論》這本書,就是試圖為這個話題找到一種答案。它提出,城市文明作為一種文明形態,它是一個學術問題,應從認識論層面研究其內涵特征;作為城市發展戰略,它又是一個實踐問題,應從方法論角度研究其實現路徑。也即是說,城市文明內涵著“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三大問題?!冻鞘形拿髡摗吩噲D把城市文明分解為六大組成要素,即: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全面發展的現代市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家園、富有韌性的城市安全,從理論上解答城市文明“是什么”的問題;同時,論述以上六大要素的實現目標和路徑,從實踐上解答城市文明“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由此,為現代城市文明建構起一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安全六元鼎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系。這個框架體系高度契合黨的二十大關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 內涵精髓,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和城市化理論的拓展,力圖為豐富和完善中國自主的城市學知識體系,以及指導城市發展戰略提供有價值的啟示。
一、《城市文明論》的理論貢獻和實踐價值
與會專家認為《城市文明論》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出版,恰逢其時,具有重大理論貢獻和實踐價值。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李平在視頻致辭中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文明論》的研究高度契合這一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進行有益的理論探索,將積極推動中國特色城市文明理論體系建構。深圳市社科院作為首家成立的經濟特區社科院,立足特區,先行先試,率先成立城市文明研究團隊,為推進城市文明研究,推進理論創新,提升深圳社會科學軟實力和學術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和有益探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獎章”獲得者、國家文化藝術智庫特聘專家王京生在書面發言中指出,該著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城市文明體系”研究領域的開創性意義。當前,研究文明城市的內容非常多,但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市文明研究還相對薄弱。該著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出發,重新定義文明,并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構建了現代城市文明的六要素框架體系,全書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是深圳學界乃至全國學界,首次“城市文明”進行體系化構建。二是“城市文明典范”研究的基礎性意義。該著以寬廣的視野和人文的關懷,提供了“城市文明典范”研究的新思路,是城市文明典范研究的基礎性研究。同時,該著不僅注重理論探索,也兼顧了實踐路徑的探尋,開創了新時代“城市文明”體系構建的新范式,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探得了一條新路徑。三是“城市文明”研究的創新性意義。該著指出“城市是判斷一個文明是否出現的主要標志”“經濟是文明的基礎和支柱”“現代城市安全的本質,從對城市實體安全的保障,上升到了對城市健康全面發展、城市居民幸福有序生活的保障”等新的提法,對城市文明的研究有新的指導意義,將會吸引學界關注并思考新問題、探索新領域。四是“城市文明”研究的學科性意義。該著將“城市文明”系統地構建起來,形成了“城市文明”研究的階段性創新成果,將會帶動一批學者形成對城市文明研究的熱潮,推動和促進“城市文明學”研究,掀起深圳學派建設的新高潮,并推動“城市文明學”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勢學科。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長,講席教授李鳳亮認為,該著的出版是“適時”和“適地”的。文明有不同的形態,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城市無疑是現代文明的大容器,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文明也是中國現代化的思想之變、道路之變。中國學者在這個時候推出的《城市文明論》當然也暗含了對新時代中國文明的探索與展望,這是“適時”。而從地域上講,由深圳學者所作的城市文明的探討,本身呈現了關于城市文明研究的在場性、當下性、前沿性乃至國際性,《城市文明論》在深圳誕生,也顯示了深圳學者的理論意識和建設性的態度,這是“適地”。該著以比較視野、反思精神、建構意識對“城市文明”進行學理闡發,努力建構中國特色的城市文明話語體系,突出了“以人為本”的城市文明發展理念,以“生產”“生活”為核心元素構建了中國特色的城市文明話語體系,以經濟、治理、文化、市民、生態、安全六要素強化了“多元總合”的城市文明建設思路,從而開拓了城市文明研究的新視域,成為近年來“深圳學派”建設的重要著作,對深圳建設“城市文明典范”將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顧朝林認為,該著對城市文明的探討,對重新定義城市文明,界定城市文明的研究領域,對于未來的城市發展,特別是對于深圳這樣迅速發展起來的超大城市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很好地研究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突顯出來的許多不文明狀況,將對推動中國城市學研究、帶動中國城市發展起到啟示作用。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柴彥威指出,該著構建了城市文明的六要素框架并系統全面地解讀了六大要素的形成、特點和發展趨勢,用歷史視角和全球視野,結合中國特別是深圳的角度,從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兩個維度,展望城市文明在中華文明偉大復興之路中的重要作用,與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高度一致。
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劉洪一認為,該著是一部深圳學派的力作、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要理論成果,該著體現了三個結合的特點:一是古今結合,具有歷史的縱深感和現實的最新發展;二是中外結合,有國際化的比較視野;三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對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對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對深圳建設世界城市標桿,都具有視野的前瞻性、理論創新性和實踐上的指導意義。該書提出的課題是一個重大命題,深圳學者所開創的研究先河,不僅對深圳,而且對全國,甚至對世界城市文明的發展都應有其貢獻。
深圳市政協原副主席,廣東省政府原參事張效民認為,該著既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城市學研究的空白,也為我國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突顯的諸多問題和弊端、為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資參考的路徑選擇,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是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文明研究的奠基之作。
二、城市文明的本質探討
劉洪一指出,從文明的底層邏輯出發,對城市文明的研究將更加行穩致遠。從文明的底層邏輯來看,文明的存在論本質是秩序,價值論目的是向真、向善、向美。深圳建設城市文明典范和全球城市標桿,應在歷史與未來、中國與世界兩個坐標體系中確立其使命要求,注重東西方價值觀的緩沖、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形成中國城市文明發展的話語體系。城市文明的核心價值,應突出經濟科技與社會正義、物質環境與人文精神、城市整體與個人幸福的協調發展,推動文明良序的系統建立和城市價值級序的持續優化。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教授田啟波指出,生態文明作為五大文明之一,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構成。首先,中國作為全球文明生態的建設者、導航者,為社會主義文明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建提供了現實條件,提供了客觀必然性。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所鑄就的,是對西方文明的揚棄和超越,是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其中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所展現出的引領和導航作用,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成功創造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作用。第二,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深刻把握時代問題,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建明確了問題域,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建需要回應、回答和解決我們所處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第三,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創建綠色生產方式,優化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機制。綠色發展理念的逐步深化,必然逐步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最終形成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第四,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深化人類文明進步的價值目標,人們的生命健康、幸福、美好生活,是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尺度和最高價值目標,只有不斷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建成生態為民,生態惠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要才是我們建設美麗中國,也是建設美麗世界的核心和關鍵。
深圳圖書館黨委書記、館長張巖認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城市文明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健全發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有效增強城市公民精神上的幸福感、獲得感,認同感,是城市文明凝聚力、創造力、輻射力的源頭活水。城市文明建設應注意持續發展先進成果,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創新,補齊短板,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文明范例。公共管理機制的背后是城市制度、規則設計的方式、理念和水平,這些都集中體現城市文明的水平。建議借鑒城市文明研究的成果,加強職能部門各方面調查研究,破除部門局限和壁壘,全面把握和優化改革開放深水區中的制度政策,用看不見的制度之手來推動城市文明的進步發展,把好的理念切實貫徹到良好的頂層設計、制度創新上,落實到城市治理的各個領域,使市民能切實地感知。
海天出版社副社長魏甫華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對西方現代化對自然的掠奪的深刻反思。目前我們很多城市的發展模式是學習西方的城市發展模式的,即人口和資源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這種城市發展模式與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是背離的。我們需要一種怎樣的城市生活,如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文明?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可以尋找到思想資源。在中國古代社會,自然山水構成了士人的精神世界。山水的沒落和消失,不僅是中國文明所面臨的危機,也是人類文明現代性危機的癥兆。自然的構成是人的精神存在的棲居之所,是一切社會,特別是現代社會神、人、物相分離的狀況得以重新彌合的關鍵所在。我們未來的城市發展應該體現為“一制兩體”,即在一個現代的文明體制下的兩個單元:一個是城市單元,一個是鄉村單元,在一制兩體當中形成生產互助互補的機制。中國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國家,應該把鄉村振興納入到我們城市發展的框架中來。同時,鄉村振興也是城市文明研究很重要的課題,所以,我們需要重新來理解和建構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重新來思考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就是說,鄉村振興應當是城市發展一個重要的環節。也只有在這個層面,我們才可能走出一條屬于中國特色的城市文明發展之路。
深圳特區報《理論周刊》主編周國和認為,城市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集中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為現代城市文明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而中國式現代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深圳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已建成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并孕育出相對應的現代城市文明?!冻鞘形拿髡摗方Y合深圳改革開放的實踐,作了很有現實價值的學術研究,總結了現代城市文明六大核心要素,這也是一座城市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所應追求的目標。
三、城市文明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劉洪一建議,城市文明研究及城市文明建設,未來應加強問題意識、問題導向,著力解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國際傳播力,通過跨文明研究解決中國特色與國際接軌的問題。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核心價值,反思和彌補當代西方科學主義、唯科學主義、唯理性主義、唯進步論等給人類帶來的弊端。特別是深圳要建設全球標桿城市,作為深圳的學者,應該有國際視野,勇于擔當,充分發掘中國的核心價值,尋求中國價值和世界共同價值的緩沖和接軌,尋求人的物性價值和精神價值的協調。為我國城市文明研究開展新的探索,努力構建出中國特色城市文明話語體系,同時又能在國際話語體系當中立得住、站得穩。
張效民對未來深圳城市研究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努力在深圳形成現代城市學研究重鎮。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城市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已經為全國各地城市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F在深圳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全球標桿城市,也必將為我國的現代城市化提供經驗和示范。建議以深圳社科理論工作者為基礎力量,集聚全國城市學研究力量共同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市的研究;整合粵港澳研究力量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融合發展問題;整合全世界城市學研究力量開展全球標桿城市研究。二是關注現代城市建設的最新、最前沿動向。深圳的城市學研究既需要繼續深化完善城市文明的研究,還要關注在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設面臨的諸多新問題和新課題,比如,信息科技、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空間技術、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城市建設提出新要求,給市民生活帶來的一系列新體驗,也帶來了包括城市經濟、科技、交通、教育、醫療、社會服務、信息安全等社會治理方面的諸多新的研究課題;還可以關注國內外城市建設的新經驗、新問題和新教訓。同時,建議開展新時代城鄉關系和城市群之間關系的研究。這些問題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城市學是有意義。三是建議深入研究我國歷史上城市生成發展的規律,以及城市功能規劃建設的經驗。從我國古代城市的發展歷史,從古代城市建設的經驗中汲取智慧,也將有益于現代城市建設。
張巖對未來的城市文明研究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在理論研究的同時,在研究實踐規律方面著力,深度觀察城市文明演進,聚焦于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具體實踐,聚焦于深圳改革創新的具體領域,特別是在國際國內領先的領域,開展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將會為城市文明典范建設找到更好的發展路徑。二是強化問題導向,發現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經過40多年改革創新和發展,深圳在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的各個領域都進入了深水區,改革進入攻堅期,在一些領域比如公共文化領域,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先進、不夠完善,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內在矛盾,需要在研究當中有針對性地破解難題。
吳定海在會議總結中指出,《城市文明論》只是城市文明研究的一個開端,未來應有更多學者參與到這個領域研究,從更多角度去詮釋、去拓展、去完善城市文明的內涵和路徑。深圳社科界將成為城市文明研究的重鎮,未來將整合平臺、載體、隊伍等學術資源,對城市文明研究做出統籌規劃。
據了解,《城市文明論》課題組未來將對“城市文明”六要素分別進行深化拓展研究,下一步即將推出學術專著《深圳:包容之城》。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