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moq8g"><rt id="moq8g"></rt></td>
  • <source id="moq8g"></source><sup id="moq8g"><button id="moq8g"></button></sup>
  • <strong id="moq8g"><button id="moq8g"></button></strong>
  • 深思網首頁 > 原創 > 

    建黨時期馬列主義信仰者的思想淵源

    2021-07-19 16:39 來源:深思網

    引言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離不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先驅,而對于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來說,對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列主義的接受并不是靜止不變又或者一蹴而就的,必然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不斷改變的。本文試圖對首批12位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創建者從社會、歷史、文化等多角度對他們的思想淵源進行深入考察,通過對當時的社會思潮的分析和梳理早期共產黨開創者思想的轉變路徑,凝練其思想的同構性。

    一、轉變前的改良思想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軍事的衰弱和經濟的窮困,讓很多有志之士開始呼吁富國強兵,但是,直到革除不可取的文化和制度成分的改良(改革或者維新)思潮興起時,才出現為國獻身的思想。

    在改良主義思想發展的第一階段,除了對西方富裕東方貧困的個人觀察,沒有產生相對有建設性、指導性的理論創造;康有為修正儒家思想和嚴復翻譯進化論帶來了第二階段,即儒家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在國內政局不穩,歐戰揭露西方文明弱點的時候,布爾什維克在沙俄的勝利為中國解放指明了新路,恰逢巴黎和會關于山東問題的不公正決定,這一切粉碎了儒家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其后,思想界各種思潮不斷涌入,羅素、柏格森、尼采、孔德、克魯泡特金和馬克思等逐漸為中國學者了解。

    二、向馬克思主義轉變的建黨先驅者的思想特征

    中國最早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認知和社會環境發展中均具備一些共同特征,這些特征為其創建共產黨提供了信仰的基礎。

    一是革命性。早期的馬列主義信仰者年齡較大的人參加過辛亥革命,更多的人則十分了解1913年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1915年和1917年兩次革命,五四運動后的5年中,改信馬克思主義的人大多出身無產階級。

    二是實踐性。早期的馬列主義信仰者都認為馬列主義的理論知識只有通過實踐從才能夠證實它的效用。一旦理論錯誤,就要修正或者放棄,轉而尋找另外的理論,陳獨秀、李大釗、董必武、吳玉章和林祖涵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瞿秋白不滿足于俄羅斯刊物的翻譯報道,直接前往俄國觀察,做莫斯科的駐地記者,將抽象的理論變成實施。

    三是學習性。早期的馬列主義信仰者大多數具有高中文化,雖然沒有人能夠稱得上學者,但是他們的共同偏好就是喜歡在小組或者學會中集體學習。從上海和北京大城市到內地的陜西和成都遍及信仰者,包括北京大學的陳獨秀和李大釗,上海大學的工會組織,華中大學及其附屬高中的李漢俊,長沙新民學會的毛澤東和蔡和森,廣州高等師范學校的陳公博和政法專門學校的譚平山,陜西師范學校的魏野疇,成都師范學校的吳玉章,還有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日本、法國和俄國的中國留學生。

    四是異化性。早期的馬列主義信仰者在文化上認為傳統的文化糟粕需要廢棄,并且致力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對文化的異化塑造了他們政治上轉向馬列主義的異化。

    五是愛國性。早期的馬列主義信仰者都十分關心中國的落后狀況,積極尋找獻身國家的路徑,他們大部分人從有些狹隘的和先驗的民族主義傾向逐漸向人類命運共同體轉變。最典型的是李大釗,他說“自覺之意,即在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而愛之,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遂致斷念于國家而不愛?!笨梢?,他說不足的國家,愛得不到回報。但是,一戰后改信馬列主義的過程中,他將中國和世界的未來聯系起來,其信仰發生了巨大轉變。再如陳獨秀在1918年指出中國經濟的落后、毛澤東對陳獨秀的認可、向警予在探索解放婦女的道路中轉變成最早的女性馬克思主義者。

    六是媒介性。新聞媒體是一條戰線,早期的建黨者通過譯本和新聞雜志發出了建黨者的正能量和馬克思主義的聲音。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源頭主要在北京的《新青年》雜志上刊登,毛澤東在《湘江評論》的發刊詞中闡述中國落后狀況的經濟表現,陳獨秀在《每周評論》這一激進期刊上的撰文成立共產黨,以及在《晨報》上刊登的系列反應農民悲慘境遇的文章等等,包括1920年成立的《共產黨》月刊,蕭楚女編輯的《新蜀報》,還有《民國日報》的附刊《覺悟》等等新聞雜志出版物,馬列主義的主要理論——辯證唯物主義等才能為早期的信仰者所掌握。

    七是演化性。從官僚腐敗、軍閥惡劣到帝國主義支持官僚的演變,打開了階級斗爭、剩余價值和無產階級先鋒隊組織等概念的大門,奠定了理論基礎;從呼吁知識分子振興中華到勞動人民振興中華的演變,從人民民主到人民革命再到人民專政的演變;激進分子跟隨著《每周評論》、《新青年》和《晨報》的論調,不斷的將視野擴展到勞動大眾、唐山的工人和福建悲慘的農民,進一步被勸告到勞動人民中去工作,例如澎湃參與了海豐的農民運動、張國燾、毛澤東和惲代英分別參加了北方、長沙和武漢的工人活動。

    八是反抗性?!睹恐茉u論》的著名社論《新紀元》解釋競爭的世界結果必然是不公正的,革命是毀滅舊的事物和誕生新事物。馬克思認為革命勝利后才能解決所有問題,陳獨秀認為解決婦女、青年和工人的問題必須用階級戰爭,并且接受了唯物史觀和無產階級專政制度,蔡和森對馬克思主義的研讀,引導毛澤東將早期對克魯泡克金的信仰轉向馬克思主義。這些例子無不體現了個人信仰轉變基于情感上對舊事物的反抗。

    三、小結

    從以上早期共產黨人的思想特征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創建主體個體思想的演化路徑和創建團隊的共同背景特征,可以得知激進主義向激烈的革命者的轉變需要不僅需要個體自身的好學、思辨和探索,還需要各類外部組織和動因的推動諸如辛亥革命、學生運動、書籍翻譯和新聞雜志創辦等作為思想傳播的媒介,對各種思潮的吸收和揚棄,對社會實踐的觀察和理論升華,才能最終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豐富理論淵源。 (作者系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政法研究所副研究員鄧達奇 )

    編輯: 戰旗
    日韩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在线,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td id="moq8g"><rt id="moq8g"></rt></td>
  • <source id="moq8g"></source><sup id="moq8g"><button id="moq8g"></button></sup>
  • <strong id="moq8g"><button id="moq8g"></button></strong>